当前位置:湖南视窗 > 教育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2020年08月14日 16:02:30 来源:互联网  阅读:-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一位很喜欢二次元的朋友诉苦,自己的手办全部被表弟废了。

这位朋友很喜欢二次元,在房间里空出一小片单独的空间,布置成阶梯式,上边摆放着蕾姆、初音、火影……

二十多个动漫人物的手办,几乎是朋友的心头血。

朋友读书时,省吃俭用攒钱买鸣人、乔巴,大学时抽空兼职,手头宽裕后,依然规划着用度,为手办留出资金。

然而,表弟来时,朋友刚好不在家,房门也忘了锁,接到妈妈的电话回到家时,表弟已经在房里玩了半小时。

朋友说,打开房门那一瞬间,感觉世界崩塌了,几乎没有一个手办是完整的,有的断胳膊断腿,有的头颅不翼而飞,最喜欢的鸣人直接四分五裂,许多都无法复原。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亲戚却说,孩子嘛,天性爱玩的,我们在学习放养教育,让孩子自由发挥呢,几个塑料玩具而已,坏了就坏了呗。

一个一般的手办多少钱呢?

也要几百块。

朋友的表弟毁坏的,甚至还有几个上万的绝版。

朋友很气,妈妈却在说没关系,甚至不让朋友索赔,那位亲戚,则直接带着孩子潇洒的回了家,丝毫不提赔偿。

这个表弟的行为,真的属于所谓的“放养式教育”吗?随意毁坏他人财物,随意进出他人房间,从法律层面上,其实已经构成犯罪。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
这不叫“放养式教育”,更不是解放天性,而是无教养

这位母亲所谓的放养式教育,其实是在无限度的溺爱孩子,并且不愿意为孩子的行为买单。

不知道大家孩子记得这个故事吗?

从前,有一个孩子,觉得妹妹的哭声非常刺耳,便把妹妹杀掉,尸体丢在屋外的井里。

第二天,这个孩子去看时,发现尸体消失了。

五年后,孩子与朋友发生争执,将朋友杀了,尸体丢在屋外的井里。

第二天,这个孩子去看时,发现尸体消失了。

十年后,孩子长大了,喝醉酒后导致一个女人怀孕,女人缠着男人不放,男人把这个烦人的女人杀掉,尸体丢在屋外的井里。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第二天,这个男人去看时,发现尸体消失了。

二十年后,男人的母亲行动不便,男人烦不胜烦,便将母亲杀了,尸体丢在屋外的井里。

第二天,男人去井边看,尸体没有消失。

第三天、第四天……

男人每天都去看,井里的尸体依然没有消失,男人终于醒悟,痛苦失声,却恨极了母亲。

这是为什么呢?

因为疼爱儿子到极致的母亲,总会在儿子杀人后,悄悄的将尸体处理掉,可是当儿子向自己下杀手时,这位母亲也无能为力了。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
放养教育不等于不教育,更不是“慈母教育”

很多人看了这个故事,会忍不住感叹一句:慈母多败儿。

可事实上,如今推行“放养式教育”,却实行了错误的放养方式的父母们,正如这位慈母一般,亲手将孩子一步步推入深渊。

放养式教育,从来就不是为了任由孩子随着天性野蛮生长,如果是这样,很多地方早就乱套了。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
做到三个“尊重”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  •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

蒙台梭利提出,孩子的成长会经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,每一个年龄阶段,会处于不同的敏感期。

以0-6岁为例,孩子逐渐经历部分敏感期为:

口和手敏感期:0-8个月宝宝用口探索世界,逐渐学会用手摸索,不建议强行阻止孩子“咬”东西或吃手,最好提供牙胶等可以入口的玩具。

语言敏感期:从孩子注视大人的口型,并试图模仿开始,建议多与孩子轻声细语的说话、讲故事。

空间敏感期:2岁开始,宝宝通过对物体的运动、位置等探索空概念。建议提供弹力球等玩具,与孩子进行抛接游戏。

动作敏感期:1.5岁至3岁,孩子逐渐学着走、跑、跳,建议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运动空间,如在初学走路时提供安全的独立行走空间(带安全围栏的地毯,或在沙发边围上安全网等)。

社会规范敏感期:两岁半后,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,喜欢与小朋友玩耍,建议在此期间引导孩子学习日常礼仪、生活规范等。

在语言敏感期,着重注意语言方面的引导,在阅读敏感期,注重提供适合孩子的读物,书写工具等等,并加以适当引导……

了解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,了解什么时候是让孩子接触某些范围的最好时机,用引导代替训斥和打骂,用尊重和平等换来孩子的沟通意愿,这才是真正的放养,而非任由孩子肆无忌惮的处于“无教养”状态。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  • 尊重孩子的言行自由

尊重孩子的言行自主,在适当的环境,适当的年龄。

例如在孩子的行动敏感期,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,然后让孩子自主行动,他愿意爬还是愿意走,愿意扶栏杆移动,还是自己尝试着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独立行走,都不要去限制他,更不要因担心孩子摔倒而阻止孩子的尝试。

而在社会规范敏感期,你需要告诉孩子“和小朋友玩很开心,但我们学习过的日常礼仪很重要”,并身体力行的引导。

如遇见亲友要打招呼这件事,你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不懂礼貌,因此斥责孩子,或感到尴尬。

只要你先打招呼,孩子很自然的就会去模仿,你需要做的,只是告诉他,见到人怎么打招呼,以及面前这个人对他而言是叫叔叔阿姨,还是爷爷奶奶。

“放养教育”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、独立性,不用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但从来都不是任由孩子为他人添麻烦,“解放天性”从来就不等于任性胡来。

正如在不同的敏感期提供不同的小玩具,放养教育正是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机会,提供安全的探索工具,提供可以让孩子释放天性的环境,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,让孩子有独立和自主的机会,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的言行自由,但不忽视身体力行的引导作用。

  •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

孩子虽由父母带来世间,却也是一个活生生的,单独存在的人。孩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,有自己的思想,有自己的情感。

某种意义上,我们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,却不该是父母弥补遗憾或撑门面的工具,同样不是父母身边听话的机器人。

对于尊重孩子的人格这件事,我们时常挂在嘴边,真正做到的父母却少之又少。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以《小欢喜》中的宋倩为例,在宋倩眼里,自己已经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,掏心掏肺的告诉英子,妈妈是爱你的,妈妈尊重你,给你选择的机会。

但同时,英子做出的选择与妈妈的意愿不一致时,宋倩却没有把乔英子的劝说听进半句,偏执的相信自己的选择对女儿来说才是最好的。

宋倩爱英子,毋庸置疑,但在尊重孩子这件事上,却仅仅是自以为的尊重,她不去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,不愿意接受孩子不按自己的安排走,不愿意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,这本身已经算不得尊重。

父母摆正自己的心态,真正的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,然后才能谈尊重,然后才能谈引导,否则只会是在某一天对孩子大吼“我对你已经足够尊重了,你能不能尊重我一点。”

放养式教育不是无教养,做到三个尊重,才是真正的“放养教育”


毁掉孩子的,不是“放养式教育”,而是错误的“放养”方式

放养不是完全不教、不管,引导也不是强制要求孩子“你必须……”“你应该……”,而是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聊天、游戏、实验等等,从兴趣着手,从父母的示范作用着手。

摆正心态,尊重孩子,将与孩子沟通的语言换成“也许这样会更好”“你想不想试试另一种方式”“你愿意……”等等,“放养教育”才会有意义,才不会成为许多人眼中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。


推荐阅读:第一女性

文章转自网络媒体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