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湖南视窗 > 教育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2020年08月14日 16:01:48 来源:互联网  阅读:-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爸爸去年因突发疾病而去世,所以今年的清明节,比往年要更沉重。

和老公带着孩子回家扫墓,大侄儿看着我们烧纸,磕头,他突然说:"我不想死。"

他妈妈很不高兴地嗔怪大侄儿说:"说什么死不死的,一点也不吉利。"

小侄儿低下头,像是犯了错一样,不再说话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孩子说"死",就认为是不吉利的话,这似乎是很多家长认准的一个定理。

有人说,中国是一个没有死亡教育的民族。

"为什么人会死呢?"

"人死了去哪里了呢?"

很多父母在孩子提及"死"这个字,唯恐避之不及,认为这是不吉利的,给孩子一种"死亡"是不好的错觉。

其实,父母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契机,不回避,不欺骗,正视孩子的问题,趁机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不要因为孩子小,对孩子避而不谈死亡。

台湾张淑美教授指出,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,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,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,进而产生负面情绪,影响一生。

由此可见,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孩子缺乏死亡教育,会漠视生命

没有死亡教育,不懂得死亡真正的含义,也不知道生命的起源和终结,也不会珍惜和尊重生命。

公安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《中国科学报》的采访中说:"青少年犯罪,性格缺陷并不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,最重要的基础是这个人的心理是否有底线,这就有赖于生命教育。"

她还强调:"生命教育从来都是最难的。因为,生的教育和死有关。"如果缺乏生命教育,就会漠视生命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△ 李玫瑾教授谈马加爵

可是,"死"这个字,偏偏在很多父母那里,是一个特别忌讳的字。

正如我的小侄儿,因为家里的大人都不让他说死,而从来没有一个人和他解释过"死亡"意味着什么,他反而会用这个不好的东西——死,去威胁因吵架要离婚的父母,我也是不止一次听他生气地说:"你们要死。"

给孩子讲死亡的表现形式,是为了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义,更好的珍惜生命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缺乏死亡教育,会让孩子遇挫走极端

一个朋友有一段时间,因为父亲病重特别伤心,经常难过得掉泪。

她儿子问她:"妈妈,你是不是在担心姥爷会死?"她呵斥儿子,不准儿子说这样的话,不吉利。

她儿子很不解,问:"为什么不能说死?"她却敷衍了一句:"小孩子懂什么?"

有一次,儿子在学校调皮,老师喊她去学校谈话,她生气地对儿子发脾气,却没有想到,八岁的儿子拿着水果刀,对准自己的胸口问她:"是不是我死了,就好了?"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缺乏死亡教育,会让孩子用错误的方式探索死亡

如果父母对孩子不进行死亡教育,到了一定年龄,他们对死亡会产生好奇,可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死亡。这种方式可能不正确,会让孩子误入歧途。

曾经有一个孩子,家里人从来不准她说死,也不告诉她什么是死。她特别好奇,看电视上有一个女人跳楼死了,她就很想知道,自己跳楼会不会死。亏了她父母发现的及时,避免了悲剧的发生。

日本学者谷口雅春说:"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,最可怕的人,就是对生命没有敬畏。"

让孩子正视死亡的话题,才会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,会懂得生命的可贵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错误的死亡教育方式,如同一剂毒药,会害了孩子。

有一段时间,连阴雨天,朋友的儿子出不了门,觉得很没有意思,他突然说了一句:"真的想死。"

一句话吓了朋友一跳,赶紧关心地问孩子怎么了。

孩子说:"因为死了就可以去天堂啊,你不是说那里特别美好吗?"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,很有必要。但是,合适的语言和方法更重要。

如果太过于直接,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;过于美化,又有可能让孩子对死亡没有敬畏,一不小心就会产生"想死"的念头。

儿童专家表示,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,生老病死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,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案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3岁以前的孩子

一般孩子在三岁前,基本上不会提及和死亡有关的问题。即使偶尔会提及,也是完全没有概念的。父母不需要过于深层次地解释死亡,可采用空间转移法蜻蜓点水说一下。

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,死了就是说这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,迷了路,不会回来了,我们也找不到他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3-5岁的孩子

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,好奇心开始萌芽。一旦身边有人去世,他们的好奇心也会被激发,开始对"死亡"产生兴趣。不过他们的认知能力,只会停留在认为死亡是一种状态,只是一种看似死亡,亲人依旧存在,就像是出门旅游,还是会回来。

虽然知道姥爷去世了,但是我儿子在我妈来我家小住一段时间时,还是会问:"妈妈,我姥爷怎么不来我家?他一个人在家吗?"

当我们在小区里玩的时候,我就指着地上的树叶告诉他:"去世了的人,离开了家,像是树叶从树上落下来,再也无法再回到树上。"

借用大自然的四季轮回,树木花草掉叶子,花开花谢,来和孩子解释死亡的形式;春天来临,叶子发芽、开花来诠释生命,可以直观地让孩子理解意思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5-6岁的孩子

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,已经能够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结,死去的人不会再活过来的,他们会惧怕死亡,担心身边的亲人会死去。

父母不必回避问题,可以挑选一个比较适合的方式,来和孩子谈论死亡。

比如,在家里饲养金鱼或是小动物,让孩子见证小动物的生命的终结。

一个朋友的孩子,一直跟着爷爷长大,爷孙俩的感情特别好。自从爷爷去世后,他的孩子特别难过。

于是,朋友便养了一只小猫,一年后,小猫生了病,死了。朋友趁机告诉孩子,小猫死了,不会再难受了,像爷爷一样,生病了很难受,生命终结了,痛苦也没有了。

我们可以多运动,多锻炼,不挑食,让我们身体棒棒的。虽然我们阻止不了死亡的来临,但我们可以强大自己,延缓死亡来临的时间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不过,有一点也要特别注意,就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,在谈及死亡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方式。比如,借助绘本或者动画片,用循循渐进的方式慢慢输入,诠释死亡。

比如,2017年上映的豆瓣9.1高分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( Coco),就是很好的死亡教育素材,这个清明节看,刚刚好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7-12岁的孩子

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明显的逻辑性,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,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。

这时,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,应该直面孩子的问题,对孩子说:"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、长大、变老、死去的过程,这是很自然的,不用害怕。"

然后,还可以用一些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,读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看。比如:

《爷爷变成了幽灵》

豆瓣评分:9.3 适读年龄:3~8岁

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,小男孩无法割舍对爷爷的依恋……它以平淡的语气表达了浓浓的祖孙之情,再现了难以言表的生死离别,小男孩最终找到了亲近爷爷的办法。读这本书,可以帮孩子消解死亡的可怕,生死两相安。


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豆瓣评分:8.9 适读年龄:7~12岁

这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,作者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,来展现生命的历程:"春天变成夏天,你不害怕;夏天变成秋天,你也不害怕;那你为什么要害怕这个死的季节?" 亲切的文字和清新的画面,让人感动,帮助孩子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土豆番茄妈

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,和孩子谈论死亡,是为了让孩子直视死亡,也不再恐惧死亡,更加珍惜生命,更懂得感恩。

英国超级育儿师凯瑟琳·梅维斯说:"有一节课很难,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,那就是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。"

生命的可贵,在于它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。生命的魅力在于,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,去活得出彩。

对于孩子来说,死亡教育是一场最好的生命教育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熟悉咱们这个号的读者应该知道,我们发的很多文章都是偏轻松的幽默吐槽,很少发这么严肃的话题,可能阅读量不会高,但考虑了一下,还是决定发。

死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,孩子只有正确理解了"死",才知道如何好好地"活"。很喜欢Coco里的这句话:"在爱的记忆消失前,请记住我。"

爱和怀念,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慰藉。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不要因为孩子而避而不谈!这个教育很有必要,一定要教给孩子

你好,我是旅居德国的土豆番茄妈!3岁女儿番茄、7岁儿子土豆的麻麻,专注二胎养育、家庭关系、育儿心得、漫画创作,已出版书籍《萌宝土豆在德国》《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》。

在这里,我精心分享能让孩子幸福成长的一切好文、好物,希望跟你相伴做一个努力跟娃一起成长的妈妈。


推荐阅读:第一女性

文章转自网络媒体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